NEWS

最新資訊

2025/11/17
最新資訊
第30屆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(COP30)系列報導-1

2025. 11.17|范建得|巴西貝倫市(Belém)

本校永續學院在今年成立後,初次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,並與各界分享與會之觀察及心得。

COP30的起始觀察重點:

30屆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(COP30)20251110是至21日之間於巴西共和國Pará州的貝倫市(Belém)舉行,據悉本屆大會至少匯集了來自超過 190 個國家的代表、科學家、企業、民間團體等。截至最近一次的正式統計,報到註冊人數已達 56,118人,是歷來規模第二大的締約方大會。在參與國家中,巴西為主辦國,其代表團人數最多,其次為中國、奈及利亞等。 

媒體與觀察家們指出,此次會議主要而值得特別關注的議題包括:

1. 減排(Mitigation)與保護森林(特別是亞馬遜雨林),這是焦點議題之一。 

2. 調適(Adaptation)與氣候融資(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),這也是被持續關注的重中之重。 

3. 檢視《巴黎協定》簽署十年後的進展、以及評估全球是否仍然有落實「將氣溫上升控制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1.5 °C水平」路徑之可能。 

至於迄今引發的主要爭議點則包括:

1. 主辦地選在亞馬遜雨林邊緣的貝倫市,一方面象徵性強,但另一方面基礎設施(住宿、交通、城市承載能力)嚴重不足而引發爭議。

2. 房價/住宿成本激升,導致許多弱勢國家的參與門檻變高(例如住宿費用過高),可能影響其參與公平性。

3, 巴西在氣候與能源政策上的矛盾亦受到質疑:例如在亞馬遜地區批准石油勘探許可,與本次會議所強調「汰除化石燃料」的目標存在明顯之矛盾。

COP30的即時觀察: 11/14

主題: 化石燃料、氣候融資與原住民怒吼:這場大會的真正衝突之所在?

COP30進入第5天,三大戰場已浮上檯面:化石燃料淘汰的文字戰、氣候融資的金額戰、弱勢國家的生存戰。雖然會議才剛開始不久,全球政治經濟的博弈立場卻已被完整呈現。

一、化石燃料:字句仍在刪刪改改

究竟「要寫 phase-out(汰除)還是 phase-down(減少)?」這句話,顯然是當前COP30最關鍵的博弈之一。歐盟、小島國、中南美洲多國要求明確寫「加速汰除化石燃料。但是產油國與部分新興經濟體則堅持不能硬性規定,主張「國家自主選擇能源組合」的必要性。德國等國雖呼籲「務實妥協」,但立場顯然偏向汰除化石燃料。

截至 11 14 日,相關文字依然滿滿括號,沒有共識的意思。

二、氣候融資:有新目標但還沒開始談金額

COP30 最大的僵局其實不在能源,而在金錢。發展中國家要求,新的全球氣候融資目標(NCQG)至少要是現行1000 億美元的 34 倍;且其中必須有高比例的「贈與」,而不是把他們推向新債務的貸款或融資。工業國家則希望,能將驅動的私人資本計算進去,以免公共預算壓力過大。

問題是:大家到現在還在吵原則,連數字都還沒談。

三、調適與及「損失與損害」:

脆弱國家不敢被文字綁住,非洲國家與阿拉伯國家則聯手要求暫緩決定推出調適指標。原因很直接,就是沒有資金,就不可能承諾更細緻的指標。

至於「損失與損害」基金雖已成立,但執行規則仍不明確;包括誰付錢?誰可以領?要如何審查?等,仍有待確定。

弱勢國家則強調:「如果 COP30 不能讓基金真正動起來,那就是空殼。」

四、場外怒吼:原住民抗議衝進會場

1111日,亞馬遜原住民突破警戒線闖入藍區入口,與警衛爆發推擠,14日甚至有示威抗議導致軍警進場戒護。原住民喊得很直接:「森林不是用來賣碳的!」以及「我們不能再被排除在外!」

這是 COP30 開幕以來的最大社會衝突,也提醒各國:氣候治理若沒有「程序正義」,就會失去合法性。

五、敘事轉向人民:談判從抽象數字回到生活

聯合國執秘 Stiell 在健康部長級會議上強調:氣候政策要回歸到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關懷;這其中,極端高溫、空污、糧食、登革熱、心理健康均屬之。

這是 COP30 第一次把焦點從「排放」拉回到「人」。

六、結論: COP30面臨的關鍵挑戰

截至 11 14 日為止,COP30 清楚展示:這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全球政治信任危機。化石燃料的部分:世界正在談怎麼寫,而不是談怎麼做。氣候融資部分:僅談原則不談數字,誰都不願先開口。脆弱國家的根本主張:沒有錢,就不敢簽任何具體承諾。至於原住民與公民社會:要求的不只是減碳,而是正義

目前會議已進行至一半,下週前半段若沒有突破,這場峰會很可能再次走向「通宵協商、降低期待」的場面;目前看來,若能大會能在融資與化石燃料兩題上找到折衷文本,COP30 仍有可能扭轉「1.5°C 幾乎守不住」的悲觀敘事。

(第二篇報導,請見:https://cos.nthu.edu.tw/news-21.html   )